越來越多家庭和家長開始注重孩子的越多習慣培養,花精力花時間在這件事情上,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愛上閱讀,養成習慣。但實際上,仍然有許多孩子,並不喜歡閱讀,沒有愛上閱讀,更沒有養成習慣。這讓很多家長感到苦惱,感到著急。
我們花錢給他們買書,我們花時間給他們朗讀,陪著他們一起讀,我們死死的盯著閱讀這件事,可孩子就是不喜歡。這個時候家長們束手無策,除了抱怨和著急,慢慢的就會放棄。很可惜。
我們經常說,條條大路通羅馬,在孩子閱讀這件事情上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我們要學會「曲線救國」,要學會繞道而行,要學會換路徑。孩子不喜歡閱讀,我們就離開閱讀,用不閱讀的方式,吸引孩子去閱讀,有時候更容易。
今天就給大家分享5個小竅門,看似與閱讀無關,但卻能吸引孩子主動閱讀,愛上閱讀。
1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,讓閱讀變成孩子自己的需求。童話大王鄭淵潔在《鄭淵潔家庭教育課》中就提到兒童的三大特點之一就是好奇心。我想這一點所有的父母都應該深有體會。孩子的好奇心是最旺盛的,對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。而伴隨好奇心而生的往往就是求知慾。
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?
海洋為什麼是藍色的?
為什麼會下雨?
為什麼會打雷?
人為什麼會生病?
為什麼會有白天和黑夜?
孩子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,他想知道答案。這個時候,孩子的學習動機是非常強烈的。我們只要保持敏感,發現他們的動機和需求,給他們指條路。告訴他們書上可能有答案,然後拿出你準備好的百科全書,找到答案讀給他聽。
慢慢的,百科全書就會變成他的工具,滿足自己好奇心的工具,他們就會主動的去閱讀,求著我們給他們讀。
我們只要保持敏感,就會發現孩子總是有很多問題,想知道答案,有很多事情想要去了解。我們只要稍加提點,他自己就會提出買書的需求,閱讀的需求。當然,我們可以想辦法不斷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。
2、促使孩子生成內在動機,讓閱讀變成他們自己的需求。舉個例子,孩子喜歡看動畫片,可是看電視的時間是是被限制的,想看的時候不一定總是能看到,怎麼辦呢?這個時候,如果我們給孩子準備好了動畫片同名書,孩子們往往很容易被吸引,去看去讀。
我兒子很喜歡看米奇妙妙屋,很喜歡托馬斯和朋友們,我就買了故事繪本,很多本。反反覆復的讓我讀了很多遍,自己翻了很多遍。你根本不用提醒他該閱讀了,該讀故事了,反過來他會提醒你,纏著你。他會自己去看。
3、不談閱讀,不談書,只講與之相關的一些趣事,慢慢發掘孩子的興趣。用網路流行語來說,就是「種草」。給大家舉個例子。我之前在讀《高效能閱讀》這本書的時候,裡面講到了蘇格拉底和他老婆的一個小故事。當時我就講給我兒子聽,聽完以後他哈哈大笑,覺得很有意思。我就順便跟他說了一下,蘇格拉底是偉大的哲學家,非常有智慧。總之呢,那個故事就讓他記住了蘇格拉底。
後來,我給他買了一套哲學繪本,拿給他看,他表現出沒興趣。但看到其中一本是《蘇格拉底與父親的對話》時,他問我,媽媽,這個蘇格拉底是不是那個老婆把水澆到他頭上,他還不生氣的蘇格拉底。我說是啊。他立馬有興趣了,讓我讀給他聽。聽完以後,覺得還不錯,就讓讀其它的,又讀了一本居然挺喜歡。後來,我又給他買過兩套別的兒童哲學書,但是他最喜歡的還是有蘇格拉底的那套。
再跟大家分享個小故事。我兒子很喜歡凱迪克大獎繪本《讓路給小鴨子》,我讀過多少遍,他看過多少遍,數不過來,太多了。買到這本書後,我無意間看到一個小故事,就是插畫作者為了把圖畫中的鴨子畫的生動有趣,他買了很多鴨子回家,想觀察它們。可是鴨子們總是不聽話,到處亂跑。沒辦法,只好給它們喝點小酒,把它們灌醉,然後觀察醉醺醺的鴨子。
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兒子聽,他也是覺得特別有趣,看到那本書里的鴨子時,他就會想起畫鴨子時的景象,越發的喜歡那本書。
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,通過與書相關的其它信息,比如說作者的故事,來吸引孩子,來激發孩子的興趣,很有效。你可能會說,上哪兒去找這些故事呢?只要有心,上網去找,總是能找到的。
日本閱讀專家原尻淳一在《高效能閱讀》這本書里就寫到沉迷讀書的技巧時,就提到了這個方法。他在書里這樣寫到:不妨暫時脫離書本或資料本身,可以試著將感興趣的對象轉移到作者、任務、主題等周邊事物上,然後再從中一點點發掘興趣。
對於孩子,不善閱讀或不喜歡閱讀的孩子而言,這招同樣適用,而且更有效。
4、讓閱讀成為某種固定模式中的一個環節,孩子更容易養成習慣。我每天早晨醒來去衛生間的時候,經常下意識的一個動作,就是去按開關開燈。開了以後馬上就會發現天已經亮了,不需要開燈,然後再關掉。因為天黑以後上衛生間的第一個動作都是開燈,所以早上起來那個動作是下意識的,習慣了。
如果閱讀這件事情,能成為某個被重複的模式中的一個環節,孩子很容易養成習慣。舉個例子,兒子上幼兒園以後,周一到周四沒有看電視時間。回家以後的安排是這樣的:玩會兒玩具,吃飯,,再玩一會兒(或者散步),洗澡、睡前故事、關燈睡覺。幾乎天天如此,很快我就發現,他洗完澡就會去選書,然後拿到床上,自己翻一翻,等著我去讀故事。
偶爾我們加班,帶著他回去晚了,洗完澡他還是會這樣,如果我們跳過讀故事,關燈睡覺,他就會很不開心。直到現在,他自己都有這個習慣,晚上睡覺前,自己一定會看會兒書。我們也會給他讀一會兒。睡前沒有書,他會說睡不著。
所以,我經常建議家長,把親子閱讀的時間固定化,把孩子放學回家以後,家庭活動安排固定化。其中的環節就會變成習慣,變成不能缺少的事情。
5、先讓孩子去聽書,允許孩子不閱讀。有很多孩子不喜歡閱讀,但喜歡聽故事。這也是好事,不喜歡讀就不讀,喜歡聽就去聽。聽也是慢慢發掘興趣的過程。舉個例子,我之前給兒子買了一本《三十六計》,讀給他聽他不喜歡,就一直擱置了。
前些天,買了個音頻版的三十六計,他很喜歡聽,來回聽了幾遍。聽完以後,突然問我,以前不是買過一本三十六計的書嗎,書去哪兒了。然後自己跑去書房,翻了半天把它找出來,一個人看得津津有味。
我自己也會有這樣的情況,聽別人講課,聽別人讀書,聽著聽著覺得感興趣,然後下單買回來的,往往都讀完了。
幹什麼事兒都不能死腦筋,不能在一棵樹上弔死。當我們用了自己能想到的所有的方法,孩子還是不喜歡閱讀,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不是告訴自己,孩子不喜歡閱讀,算了吧。而是告訴自己,這些方法行不通,得找別的出路。換個思路,換個方法,或許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孩子不愛閱讀怎麼辦?那就不提閱讀,5個小竅門教你「曲線救國」
越來越多家庭和家長開始注重孩子的越多習慣培養,花精力花時間在這件事情上,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愛上閱讀,養成習慣。但實際上,仍然有許多孩子,並不喜歡閱讀,沒有愛上閱讀,更沒有養成習慣。這讓很多家長感到苦惱,感到著急。
我們花錢給他們買書,我們花時間給他們朗讀,陪著他們一起讀,我們死死的盯著閱讀這件事,可孩子就是不喜歡。這個時候家長們束手無策,除了抱怨和著急,慢慢的就會放棄。很可惜。
我們經常說,條條大路通羅馬,在孩子閱讀這件事情上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我們要學會「曲線救國」,要學會繞道而行,要學會換路徑。孩子不喜歡閱讀,我們就離開閱讀,用不閱讀的方式,吸引孩子去閱讀,有時候更容易。
今天就給大家分享5個小竅門,看似與閱讀無關,但卻能吸引孩子主動閱讀,愛上閱讀。
1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,讓閱讀變成孩子自己的需求。
童話大王鄭淵潔在《鄭淵潔家庭教育課》中就提到兒童的三大特點之一就是好奇心。我想這一點所有的父母都應該深有體會。孩子的好奇心是最旺盛的,對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。而伴隨好奇心而生的往往就是求知慾。
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?
海洋為什麼是藍色的?
為什麼會下雨?
為什麼會打雷?
人為什麼會生病?
為什麼會有白天和黑夜?
孩子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,他想知道答案。這個時候,孩子的學習動機是非常強烈的。我們只要保持敏感,發現他們的動機和需求,給他們指條路。告訴他們書上可能有答案,然後拿出你準備好的百科全書,找到答案讀給他聽。
慢慢的,百科全書就會變成他的工具,滿足自己好奇心的工具,他們就會主動的去閱讀,求著我們給他們讀。
我們只要保持敏感,就會發現孩子總是有很多問題,想知道答案,有很多事情想要去了解。我們只要稍加提點,他自己就會提出買書的需求,閱讀的需求。當然,我們可以想辦法不斷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。
2、促使孩子生成內在動機,讓閱讀變成他們自己的需求。
舉個例子,孩子喜歡看動畫片,可是看電視的時間是是被限制的,想看的時候不一定總是能看到,怎麼辦呢?這個時候,如果我們給孩子準備好了動畫片同名書,孩子們往往很容易被吸引,去看去讀。
我兒子很喜歡看米奇妙妙屋,很喜歡托馬斯和朋友們,我就買了故事繪本,很多本。反反覆復的讓我讀了很多遍,自己翻了很多遍。你根本不用提醒他該閱讀了,該讀故事了,反過來他會提醒你,纏著你。他會自己去看。
3、不談閱讀,不談書,只講與之相關的一些趣事,慢慢發掘孩子的興趣。用網路流行語來說,就是「種草」。
給大家舉個例子。我之前在讀《高效能閱讀》這本書的時候,裡面講到了蘇格拉底和他老婆的一個小故事。當時我就講給我兒子聽,聽完以後他哈哈大笑,覺得很有意思。我就順便跟他說了一下,蘇格拉底是偉大的哲學家,非常有智慧。總之呢,那個故事就讓他記住了蘇格拉底。
後來,我給他買了一套哲學繪本,拿給他看,他表現出沒興趣。但看到其中一本是《蘇格拉底與父親的對話》時,他問我,媽媽,這個蘇格拉底是不是那個老婆把水澆到他頭上,他還不生氣的蘇格拉底。我說是啊。他立馬有興趣了,讓我讀給他聽。聽完以後,覺得還不錯,就讓讀其它的,又讀了一本居然挺喜歡。後來,我又給他買過兩套別的兒童哲學書,但是他最喜歡的還是有蘇格拉底的那套。
再跟大家分享個小故事。我兒子很喜歡凱迪克大獎繪本《讓路給小鴨子》,我讀過多少遍,他看過多少遍,數不過來,太多了。買到這本書後,我無意間看到一個小故事,就是插畫作者為了把圖畫中的鴨子畫的生動有趣,他買了很多鴨子回家,想觀察它們。可是鴨子們總是不聽話,到處亂跑。沒辦法,只好給它們喝點小酒,把它們灌醉,然後觀察醉醺醺的鴨子。
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兒子聽,他也是覺得特別有趣,看到那本書里的鴨子時,他就會想起畫鴨子時的景象,越發的喜歡那本書。
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,通過與書相關的其它信息,比如說作者的故事,來吸引孩子,來激發孩子的興趣,很有效。你可能會說,上哪兒去找這些故事呢?只要有心,上網去找,總是能找到的。
日本閱讀專家原尻淳一在《高效能閱讀》這本書里就寫到沉迷讀書的技巧時,就提到了這個方法。他在書里這樣寫到:不妨暫時脫離書本或資料本身,可以試著將感興趣的對象轉移到作者、任務、主題等周邊事物上,然後再從中一點點發掘興趣。
對於孩子,不善閱讀或不喜歡閱讀的孩子而言,這招同樣適用,而且更有效。
4、讓閱讀成為某種固定模式中的一個環節,孩子更容易養成習慣。
我每天早晨醒來去衛生間的時候,經常下意識的一個動作,就是去按開關開燈。開了以後馬上就會發現天已經亮了,不需要開燈,然後再關掉。因為天黑以後上衛生間的第一個動作都是開燈,所以早上起來那個動作是下意識的,習慣了。
如果閱讀這件事情,能成為某個被重複的模式中的一個環節,孩子很容易養成習慣。舉個例子,兒子上幼兒園以後,周一到周四沒有看電視時間。回家以後的安排是這樣的:玩會兒玩具,吃飯,,再玩一會兒(或者散步),洗澡、睡前故事、關燈睡覺。幾乎天天如此,很快我就發現,他洗完澡就會去選書,然後拿到床上,自己翻一翻,等著我去讀故事。
偶爾我們加班,帶著他回去晚了,洗完澡他還是會這樣,如果我們跳過讀故事,關燈睡覺,他就會很不開心。直到現在,他自己都有這個習慣,晚上睡覺前,自己一定會看會兒書。我們也會給他讀一會兒。睡前沒有書,他會說睡不著。
所以,我經常建議家長,把親子閱讀的時間固定化,把孩子放學回家以後,家庭活動安排固定化。其中的環節就會變成習慣,變成不能缺少的事情。
5、先讓孩子去聽書,允許孩子不閱讀。
有很多孩子不喜歡閱讀,但喜歡聽故事。這也是好事,不喜歡讀就不讀,喜歡聽就去聽。聽也是慢慢發掘興趣的過程。舉個例子,我之前給兒子買了一本《三十六計》,讀給他聽他不喜歡,就一直擱置了。
前些天,買了個音頻版的三十六計,他很喜歡聽,來回聽了幾遍。聽完以後,突然問我,以前不是買過一本三十六計的書嗎,書去哪兒了。然後自己跑去書房,翻了半天把它找出來,一個人看得津津有味。
我自己也會有這樣的情況,聽別人講課,聽別人讀書,聽著聽著覺得感興趣,然後下單買回來的,往往都讀完了。
幹什麼事兒都不能死腦筋,不能在一棵樹上弔死。當我們用了自己能想到的所有的方法,孩子還是不喜歡閱讀,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不是告訴自己,孩子不喜歡閱讀,算了吧。而是告訴自己,這些方法行不通,得找別的出路。換個思路,換個方法,或許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。